吕思勉谈读书治学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吕思勉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读旧书到底是有益的,还是有害的?这个问题,很难得满意的解答。平心论之,自然是有利有害。但对于先后缓急,却不可不审其次序。对于现在的科学,先已知其大概,然后在常识完备的条件下,了解古书,自然是有益的。若其常识不完具,退化了好几世纪,而还自以为是,那就不免要生今反古,与以耳食无异了。所以我劝青年读书,以先读现在的科学书,而古书且置为缓图为顺序。

我所要告青年的话,暂止于此了。古语说:天道五年一小变,三十年为一大变,所以三十年为一世。这也不是什么天道,不过人事相推相荡,达到一定的期间,自然该有一个变化罢了。民国已经三十年了,希望有一种新气象出来,这新气象,我们不希望其表面化,立刻轰轰烈烈,给大家认识,而只望其植根于青年身上,为他日建功立业之基。

事情毕竟是青年做的,还记得我当十余龄时,正是戊戌维新的前后,年少气盛,对于一切事,都是吾欲云云,看得迂拘守旧的老年人,一钱不值了。后来入世渐深,阅历渐多,觉得青年虽然勇锐,却观察多失之浮浅,举动多失之轻率,渐渐不敢赞同。然而从辛亥革命,以至现在,一切事业,毕竟都是青年干出来的。中年以上的人,观察固然较深刻,举动固然较慎重,而其大多数,思想总不免于落伍,只会墨守成规,不肯同情变革,假使全国的人,都像他们的样子,进步不知要迟缓多少?进步一迟缓,环境压迫的力量就更强,现在不知是何现状了?

世间的事物,是无一刻不在变动着的,而人每失之于懒惰,不肯留心观察,懒惰既久,其心思就流于麻木了。外面的情形,业已大变,而吾人还茫然不知,以致应付无一不误。青年的所以可贵,就在他胸无成见,所以对于外界的真相,容易认识,合时的见解,

容易接受,虽亦不免错误,而改变也容易。每一时代之中,转旋大局的事情,总是由青年干出来,即由于此。

既如此,青年对于环境,就不可不有真确的认识。如其不然,就和老年人一样了。

朱子说:“教学者如扶醉人,扶得东来西又倒。”一人如此,一个社会亦然。任何一种风气,都失之偏重。中国的读书人,向来是迂疏的,不足以应世务,而现在的一切事务,又多非有专门技术不行,因此,遂养成一种重技术而轻学问的风气,多数人认为技术就是学问。

而真正有学问,或从事于学问的人,反而受到人的非笑。其实技术只是依样葫芦,照例应付,外界的情形,已经变动了,而例不可以再照,技术家是不会知道的。譬诸跛盲相助,学问家是跛者,技术家却是盲人,跛人离盲人,固不能行,盲人无跛人,亦将不知所向。而在社会的分工中,做盲人较易,做跛者较难。所以古人重道而轻艺,其见解并没有错。不过后来的所谓道,并不是道,以致以明道自居者,既跛又盲罢了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
返回顶部